本科生教育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201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80701)实验班本科培养方案
    2020年04月20日 10:03

201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80701)实验班本科培养方案

201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80701)实验班本科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特别是海南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自学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层次人才。具备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工科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能力,初步具备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电子与信息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开发、测试、分析、管理、应用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

从入学开始,实行班主任集中管理与导师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每位学生指派教授或副教授进行学业指导;专业课阶段,借鉴国内外电子信息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精华,注重系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验班单独制订培养计划,实行竞争机制。

重视个性化培养。课程设置强调基础、专业面宽,专业课设置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等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充分利用本院的资源与优势,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参与导师项目的科研活动,培养开展科研的基本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训练,以适应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要求。除常规课程实验模块和课程设计外,还设有多种综合专业实践训练、各种级别的课外专业竞赛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知识结构要求

有一定的历史、哲学、法学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普通物理知识。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了解科技论文写作规则。

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前沿技术,掌握电子系统开发和信息工程方面的通用性系统开发技能,具备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处理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的实际系统设计、开发、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

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实时跟踪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前沿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掌握电子系统软硬件设计,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方法,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及实际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查询工具,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对新系统、新技术研究、开发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遵纪守法,有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

专业素质:锐意进取,求实创新,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文化素质: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哲学素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人文关怀精神、当代社会文化意识等。

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积极向上,对待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有较强的情感力量、意志力量和人格力量。

三、 主干学科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课程

数理基础系列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场论与复变函数、大学物理;

计算机系列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电路电子系列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电子信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与信息隐藏;

通信技术系列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及无线网络技术;

电子系统设计系列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VHDL与数字ASIC设计、单片机及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

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共34周。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及项目开发。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

大学生素质拓展是指要求和鼓励学生自主参加各种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课余活动,并分层次规定相应学分的一种培养安排。本专业的素质拓展活动主要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社团活动、法律援助等。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不属于课程学分。

七、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修总学分共计175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

1.课程学分共计143.5学分,其中:(1)课内必修课程109.5学分,包括公共课程3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47.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7学分;(2)课内选修课程(个性课程)至少32.5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至少19.5学分,人文通识经典课程至少3学分,素质教育通选课程至少4学分,创新创业课程至少3学分,英语拓展课程至少3学分;(3)实践教学环节30学分。

2.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至少3学分。